一位知名人士近日发出这样一条略带调侃的微博,随即被转发近六千次,评论两千余条
“今天早上十岁的儿子在早餐时问我,‘我想读一些大人的书,教人成功的书,我要比爸爸还成功。’晕!我半辈子给人出主意,轮到我自己的儿子突然卡壳了。给成长的孩子介绍好书有推荐吗?求高人指教!”
“成功学应该是西方心理学里面激励的分支,这种东西没有太大的用处,如果他恰巧对你有用了,也顶多是唤醒了或者清晰了你性格中本身就有的部分”“成功无法复制,但可以励志”“成功有定义吗”……
“成功”二字,似乎能触动很多人心里那根焦虑而不确定的神经。
泛滥的“成功学”,能否带来成功?
《女人不狠,地位不稳》《成功男人的26个字母》《谁偷了你的成功》《成功是折腾出来的》,北京市西单图书大厦内,这类图书整整齐齐摆在“成功学”架下,至少堆满了两排书架。一位30多岁的男士随意抽出一本,读了起来。
“我有时会看这类书,主要是调整思路和心态方面的,一个人的心态最关键,至于怎么成功,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。”这名读者说,态度略带冷静,但书架上的书名却透着更多激情与不容置疑:《我能让你富》《你的成功可以设计》《成功可以复制》《其实你有更好的选择》,不一而足。
挑动渴望成功神经的不仅是这些书名,百度上关于成功学的搜索结果有700余万条,相关视频也有5万多个,知名成功学大师每小时的演讲费达上万美元,却依然大受追捧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,81.3%的人读过成功学书籍,86.5%的人了解过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。
“成功是一个个小小目标的达成,一次次小小进步的积累。一个人要有伟大的成就,必须天天有小成就,因为大成就是小成就不断积累的结果。”“潜意识是你大脑中沉睡的巨人,他的力量比意识大3万倍以上。如果要激发潜能,就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潜意识。”
观察很多书籍和培训内容,其中道理其实并非难解的秘密,而在激情演讲和热烈掌声中,对成功的渴望却易升华为奋发向上的情绪和致富成名的信心,至于是否会因此改变行动力乃至人生轨迹,则因人而异。
一名曾参与此类培训的魏姓女士说:“培训中会有些突破心理障碍和提升人及关系的内容,在这些方面我确实有变化。”而一位王先生则称,“设立目标、时间管理、积极行动,这些规律性的道理很正确,但很多时候很难实现,还不如踏踏实实去观察、学习身边优秀的人。”
“变味”的成功学
美国成功学鼻祖戴尔?卡耐基,其课程主要为“演讲”与“交际”;成功学主要创立者拿破仑?希尔提出17条成功因素;“新一代成功学大师”安东尼?罗宾则创立了潜能成功学。无论是书籍还是培训,中国的成功学理论大多在此基础上演绎创新,而在市场作用下,“成功学”却在发生三大“异化”:
――速成化:“三个月赚到一百万”“三十五岁以前退休”“21天改变命运”,这样的口号和承诺充斥图书和培训市场,使成功学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气息。不仅如此,一名姓武的图书编辑向记者透露,很多成功学书籍的编写就是种“速成”,有些仅用十几天就能编完,这样随意粘贴演绎、东拼西凑的书自然内容空洞、易误人子弟。
――技巧化:在励志类图书中,成功秘诀往往会被简化为几大定律与规则;而在培训课程中,“知音”“鸡汤”或“讲坛”式语言+生动的名人案例+热烈的互动+突破极限训练,往往成为一套固定模式,将一些颠扑不破的道理包装为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终极真理,以使人坚信自己已掌握成功的技巧和秘诀。
――名利化:“你想要轻松的倍增业绩吗?你想快速增加收入吗?你想要在未来多赚100万、甚至1000万实现财务自由吗?”原本无形无标准的“成功”在这些极具煽动力的广告里被具体化为一个个数字或目标,被简化为对名利的追求。
正因如此,李开复也在微博中否定了庸俗的成功学:“有些作者自己除了写书没做过实业,他们写的成功学纸上谈兵,无可借鉴;做过实业的人的书,他们如果教你复制他们的成功,那也不可取,因为每个人应该走自己的路,何况成功通常不可复制;建议读名人自传,但是别抱着复制心态,学习值得学习并学得会的。”
“不成功,又怎么样?”
“到底什么是庸俗成功学?只有与世无争不求上进才是值得推崇的么?生存压力这么大,房价高得离谱,能否生得起孩子都是问题,如果没有成功学像鸡血一样振奋信心鼓舞斗志,谁还有勇气往前走呢?”有人这样质疑对成功学的否定,事实上,社会压力带来的焦虑与担心,正是很多人追求成功的原动力。
“另一方面,消费时代的浮躁心态、快餐文化,对一夜成名、暴富或造星的过度宣扬,都成为酝酿庸俗成功学的土壤,很多商家在利益驱动下迎合这一风气,更多鼓励走捷径、推崇金钱至上,而忽略了对伦理道德的建设规范。”原作家出版社社长张胜友说。
标准单一、焦虑不安、急于求成,以及对失败的恐惧。在现实压力与浮躁心态的夹击下,成功学大行其道。
然而,在成功学耀眼的光环背后,隐藏着很多悖论与矛盾:真正的“成功人士”大多未读过成功学书籍或参与培训,一心钻研成功学的人却往往沦为纸上谈兵;部分所谓的“成功人士”名利双收,却有着无法克服的道德缺陷乃至心理疾患;在一次又一次竞争中长大的部分佼佼者,只会向着“成功”的终点线冲击,在“失败”面前却一溃千里。
网友“一剪省心”在微博上说:“当成功的定义权被垄断的时候,你走向成功就只有孤独的一条路,通向何方却不得而知……做回自己,哪怕清醒做十年自己,任由‘成功者’聒噪,那也是一种真正的成功。”
在这样的环境下,鲜有人能对成功做出与众不同的定义,也很少有人敢问一句,“不成功,又怎么样?”坚持自己的选择,需要更多勇气和智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