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咨询预约专线:

0592-5053053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心理新闻
全国统一服务电话:0592-5053053
行业新闻

歧视别人可能是因为不自信

来源:生命时报      作者: 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3-12-19     

    厦门心理学咨询网导读:近日,北京地铁官方微博一条“‘蝗虫’过后的10号线,一片狼藉”的微博引来众网友的口诛笔伐。尤其是微博中“北京有时候宽容过了头……这里不欢迎你”这句话暗含对外地游客的歧视之意,让不少人非常愤怒。
  
  歧视现象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。早在2009年,《北京青年报》一项调查就显示,99.1%的受访者身边发生过歧视;近八成人认为职场中的歧视现象最多,其次是婚姻和社交。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之一就是“零”歧视,这一主题的提出正是因为歧视艾滋病人、乙肝患者甚至残疾人的大有人在。更可笑的是,最近还出现了一种星座歧视,在招聘、相亲时大肆流行。本期,《生命时报》特邀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、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系主任迟毓凯,解读歧视背后的心理原因。

      1.不了解对方。网上有一个段子:“新生问内蒙古的同学,你们出门是不是都骑马?”大多数地域歧视者往往并不了解所歧视的对象,但许多人不了解对方,又不愿花时间去了解,一味固守自己的观点。
  2.对陌生群体心存恐惧。前段时间的“杀光中国人”事件代表了部分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,这源于对中国国力增强心存恐惧。人都有自我肯定的需要,并派生出“内群体偏爱”效应,即认为和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都是好的。面对群体外成员,人们会下意识地排斥,产生刻板偏见。
  3.内心不够自信。歧视本身是带有自卑感的,一个没自信的人才会在潜意识里寻找、放大别人的“缺点”,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,获得心理补偿。
  4.自我保护的潜意识。这是疾病歧视的主要原因。即使大多数人都知道艾滋病、乙肝等不会因正常接触而传播,但出于自我保护,哪怕是觉得只有极小的可能性,人们还是会下意识地抵触这类人群。

迟毓凯提出,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,国人更看重关系和人脉,也让我们更怕被歧视、被孤立。这使得一些人出现喜欢歧视别人又怕被歧视的矛盾心理。此前,一名大陆学生在香港遭遇车祸,部分香港人为此事点赞,并称在香港的大陆人为“蝗虫”。相信对此义愤填膺的网友中也不乏称别人为“蝗虫”者。
  
  不难看出,歧视常使不同领域或地域的人产生误解,为社交带来困难,更为创建和谐社会造成消极影响。孙时进认为,缺乏了解,自然会产生误解。因此,不同领域和地域的人之间要加强了解,减少偏见。当我们遇到这种带有歧视性的遭遇时,应该尽量减少分歧,而不是制造摩擦,让成见加深。

 

上一篇:《爸爸去哪儿》热映引关注,解析5种不同类型爸爸
下一篇:《自愈--疾病为良药而生》格铼海曼2013.12外图讲座报道
更多
心理课程 >> 更多>>